济宁高新区59岁农妇绣22米《清明上河图》一针一线“尽显繁华” 当前滚动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4月27日讯 87种色彩针线,10余种针法,300多万个针脚,600多个人物,200多只动物和树木,历时2555个日日夜夜,画中各个形象惟妙惟肖,这是济宁高新区柳行街道许厂村村民王四云耗时7年完成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前不久,59岁的王四云绣制完成了长达22米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在她的绣针下,卷中那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仿佛有了生命,冒出热腾腾的烟火气。
王四云是济宁高新区的一名普通农家妇女,从小擅长女红,是十里八村的巧媳妇。10多年前,她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十字绣,“当时邻居拿来一幅十字绣让我帮着绣。”初次接触,她便被精致的手工艺、图案所吸引。之后她又尝试绣制了《十二金钗》。她说,“绣成“十二金钗”后,心里挺高兴,刺绣时候的内心平静和绣成以后的成就感让她倍感愉悦。之后她陆续绣制了《八骏图》《富贵花开》等不少十字绣作品。受到了乡亲们的一致好评。
(资料图片)
沉醉在飞针走线的世界里的她,自此开启了绣制之路。
由于热爱,她专门跑到市里的店铺中去学习交流相关技艺,绣成许多作品后,她也不再满足于小尺寸的十字绣作品,开始尝试挑战高难度的作品。2017年,她再次前往市里挑选十字绣,熟络的店家向她推荐了这幅长达22米的《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中绘有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仅图纸书就长达400页,87种织线重量达40斤之多。因工程量巨大,让不少十字绣爱好者望而却步。但王四云却很坚定。经过多次与家人协商,她拿出家中仅有的8000元,买下了绣制《清明上河图》所需的所有材料和学习书籍。
从此,开始了这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万事开头难”,为了学习相关技艺,弄懂其中原理技巧,她从如何打格画线学起,整整研究了近一周才“敢”动手,手上的书本也早已被她“翻烂”。看着密密麻麻的彩色小点,寻常人早已头晕目眩,绣制起来更是头痛,但王四云却像是着了迷,常常一绣就是五六个小时。那时的她,白日里还要忙农活,只有到晚上才会有闲暇。沉浸其中的她,抬起头时往往已经是深夜。
“要想绣好这幅《清明上河图》,不仅需要恒心加耐力,还要在绣制的过程中小心翼翼,针法方向要保持一致,针线用力要均匀,这样才能做到正面平整,反面没有杂线,否则错一针一线,都会给作品带来不可补救的遗憾。”王四云说,很多看似简单的图案绣起来却并不太容易,比如在绣制中心虹桥部分时,人物很多,形态各异,店铺商贾林立,导致色彩多、换线多,同时在细节上要处理好,需要把帽子、上衣、鞋子的轮廓勾勒好,绣好后还要一点点地勾边,一针也不能差,要不停地换线,而且线头还不能露出来,不然就破坏了整体。绣一针藏一线。光是虹桥这一处,就绣了2个月之久。
潜心钻研,静心绣制,王四云的毅力让周围的人感到敬佩。在她的影响下,村里不少“巧媳妇”们也开始重拾女红爱好,绣了起来。每当遇到绣工难题时,都会找她请教。王四云更是乐于其中,一针一线,手把手教。
七年间,她用坏了十多把剪刀,上千根刺绣针,因为长期捏针,指肚被捏平了,双手指被针扎破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如今,一幅气势磅礴、精美绝伦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终于竣工。在9名村民接续中,长达22米的《清明上河图》徐徐展开,呈现全貌。卷中商贾林立,车水马龙,汴京的繁荣景象跃然“布”上,再现古时人间烟火气。王四云说,绣了七年,这是她第一次看到画卷全貌。
济宁高新区柳行街道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王长祥表示,“王四云手绣《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当代农村妇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我们将因势利导,组织好村民培训和电商销售,进一步推动当地刺绣产业发展,为乡村文化振兴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