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搜索
资讯

3月合资车企销量:神龙汽车“开怀大笑” 最新消息

2023-04-29 06:02:39 网通社

3月份笑的最甜的合资车企一定是神龙汽车。

“打骨折”式的促销“骨折”的并不只有神龙自己,还带动了车市的激进式销售。3月,神龙汽车旗下三大品牌共上险18,842辆新车,实现同比398.33%的增长幅度,虽整体上险量依旧无法与大众、丰田等头部品牌竞争,但显然神龙汽车已然成为3月份合资车市中的最大赢家。


【资料图】

另一角度来看,神龙汽车虽然在3月份赢麻了,但反观一季度销量,神龙汽车仅完成24,093辆新车的上险数,佐证了打折促销对其销量的帮助。事实是,在各车企都跟风入场后,打折促销这个方案便不再是神龙汽车的“专利”,成为了车市的狂欢,神龙汽车当下最能倚仗的生存方式也没了优势,加之打折促销并不是长久之计,神龙汽车今后的路要怎么走,目前来看又成了棘手的问题。

花式促销过后,正经事该提上日程了

除神龙汽车外,包含上汽通用、上汽大众在内的一众合资车企纷纷开启返利优惠模式,促成近几年来最疯狂的车市大促。但通过上险数据来看,促销并没有实现车市销量爆发式增长,甚至在合资车企销量前10名中,有四家车企出现销量同比下滑态势,让人看到了中国车市大乱斗的惨烈。

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车企疯狂促销燃油车库存时,一汽丰田买bz4x送威驰,福特电马直降4万,上汽大众ID.家族至高补贴4万等有关传统车企新能源产品的促销引起热议,一方面表明合资车企想要积极抢占新能源市场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合资车企电动化进程的相对缓慢,产品基础弱,市场声量不高。

狂欢过后需要回到平静,合资车企该充分考虑如何加快电动化进程这件事了。保险会上险数统计显示,2022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25.75%,网通社统计了自去年7月开始到今年3月的新能源车上险量占比,去年11月新能源车销售迎来小高潮,12月虽有下降,但仍超过全年平均线。今年1月新能源车因各种综合原因导致市场需求下降,但很快于2、3月份实现增长,并已在3月份达到去年11月份的顶峰水准。今年4月开幕的上海车展,新能源产品大规模参展,也预示着未来新能源车市场份额会不断大幅增长,虽不会出现2022年相比2021年那样爆发式增长,但今年的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定会再创新高。

换言之,新能源车市的繁荣衬托出燃油车市场的低迷,此消彼长势必会成为两种汽车品类未来的市场发展规律。这种趋势下,多数合资车企还未开启疯狂抢占新能源车市场的模式,但从本次车展上来看,合资车企有些着急了。

合资车企的电动化之路,真的迟了吗?

说回神龙汽车,其中的雪铁龙品牌曾在4年前的上海车展提出过2025年实现全球电动化,但截至到目前,雪铁龙仍只有一款插电式混动车型在售,纯电动车型更是没有,其兄弟品牌标致也仅只有两款插电式混动车型在售,而上述这三款车3月更是0上险量,这样的电动化进度,不禁让人感叹,雪铁龙、标致还能赶上中国新能源车市红利的末班车吗?

广汽丰田、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的同比下降更令人感慨:电动化发展大趋势下,即便坐拥再多的明星燃油车型,车企在中国市场也无法稳健的发展下去。

保监会上险数据显示,3月份一汽丰田、广汽丰田旗下的bz4x和bz3车型一共实现了2088辆新车上险;东风日产旗下的艾睿雅仅有250辆新车上险量;东风本田和广汽本田的e:NS1和极湃1合计上险量为288辆,这还是依靠几家车企大促换来的上险量,大部分合资车企的新能源车不吃香了。

其中也有特例,南北大众ID.家族三月共上险8420辆新车,虽无法与新能源头部车企相提并论,但已经超过了此前造车新势力领军者之一的小鹏,也超过了极氪、岚图等一系列自主车企新势力品牌,大众汽车电动化转型的前瞻性便体现了出来。

目前来看,大部分合资车企已经意识到加速电动化转型,想要延续此前合资车企在燃油车市场中的统治地位,新能源产品仅是拿出与燃油车一样的水准还远远不够。对于中国车市来说,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对于品牌力的看待截然不同,燃油车时代的霸主并不能将品牌力延续至新能源车,但新生代新能源车企的品牌力却可以很好的通过产品去建立,这就是相对于产品竞争,更难打破用户观念的一大逻辑。

因此,合资车企电动化转型“摆烂”的阶段看来要过去了,通过本次上海车展不难看出,合资车企不仅从产品结构上进行了倾向于电动化发展的调整,同时在造车和营销理念上,也进行的较大的转变。多数合资车企均表达出了几个相同的观点:学习目前较为成功的新能源车企好的优点,改进其不合理的地方;电动化发展不存在“早晚”问题,而是有序有节奏的布局,讲求持续发展、长久发展;造车是一场马拉松,拼的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跑的有节奏。

结语:

事实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车市一定是燃油车、新能源车双腿并行,燃油车不会在短时间内退隐江湖,换言之,合资车企得以继续在其擅长的领域内厮杀,但必须分散一大部分精力来应对市场的必然发展趋势。

目前来看,多数合资车企已然醒悟,或在不久的将来那些嘲讽合资车企新能源产品的话语将不再被人提起,各大车企已拿出了如何应对未来市场发展的正确态度,未来是否能在产品、营销、服务上深得国人的心,我们拭目以待。

(图/文网通社刘嵩)